七针七灸

作者简介:陈立新,字亘,号观督主人。半路从医,研学二十余载,思维深远,心灵手巧,能文善治,针灸并重,最爱原创。现为重庆巴南立新七针针灸研究所主任,属于国内民间针与灸方面的资深玩家。

七针,七灸,这两个名词,在我提出之前,中医界是没有这个东西的。所以我刚提出这两种说法的时候,都遭致了很多人的质疑与不屑。其实并不是畸形怪胎,就是自然规律在针和灸方面的一些展示和运用。

 


七的灵感,源自于河图洛书,也寓意先天与后天,气与血的关系。

《黄帝内经》曰:“九针者,天地之大数也,始于一而终于九。”在古代中国,九这个数代表最高最大,代表皇权,普通人是绝不可以用的。如果说你家传有九针,九灸,九药,别开玩笑,除非是皇帝钦赐,否则,古时候一介中医敢自称九针,毫无疑问会身首分家,甚至会被株连九族。

所以,取名九针是不敢的啦,七针实际上已经属于民间之顶配。

当然,我取名七针,并非冲着顶配来的。我最早考虑的是,虽然用的也是九针,但人要有自知之明,内经的九针是古代先贤洞穿天地秘语而来的,吾等凡夫俗子,何德何能,岂敢自满?充其量能用七针就顶天了。

现在先天有九针为体(内经思想),那么我们后天就以七针为用(临床实用)就行了,所以取名七针,再缀上自己的凡俗之名——立新,这就是最早“立新七针”的由来。

后来,随着对内经解读的加深,以及对河图洛书的理解,我渐渐发现似乎是天意使然。鄙人既无家传,亦无师传,更没平台背景,一向主要以天地为师,又对天地自然特别的虔诚,所以天地怜悯,让我悟得一点认知。

在我看来,河图展示的是脏腑关系,洛书展示的是经脉关系,但无论脏腑还是经脉四肢百骸,贯穿始终的都是气与血。脏腑的气(九数),到了经脉里就变成了血(七数),经脉中循行的血(九数),回到脏腑里,又变成了气(七数)。

 

 

再来看看我在2014年设计的立新七针logo,当时我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篆书的脉字。古代的脉字是“脈”的写法,左侧那个偏旁“月”,不是月亮的月,而是“肉”,右侧那个“𠂢”,代表长流水。脈的本意是指分布在人或动物身上的,使血液流通而循环无穷的血管。

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,九针也各有所宜各不同形,九针无疑是调理气血最快的方法之一。九针的第六针,是员利针,法于天地之六律,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。于是立新七针的logo,就引用了员利针为九针的代表,针头的椭圆,像一轮从地平线冉冉升起的太阳,给生命带来蓬勃的生机。

 

针当然不是包治百病的,总有针解决不了的一些病,所以内经有云:“针所不为,灸之所宜。”灸当然也不是包治百病的,但是将针与灸结合起来,总比针或灸去单打独斗的能量要强大很多很多,不只是简单的翻倍,所以针与灸合起来才称为针灸。

于是,立新七针经过七年时间的大量临床运用之后,立新七灸又应运而生了。从内经思想来看,医应该合于道,至少也应近道,才符合生命的需求。所谓道者,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。这就要求我们能别阴阳,应四时,合之五行。

 

经云:

用针之理,必知形气之所在,左右上下,阴阳表里,血气多少,行之逆顺,出入之合,谋伐有过,知解结,知补虚泻实,上下气门,明通于四海,审其所在,寒热淋露,以输异处,审于调气,明于经隧,左右肢络,尽知其会,寒与热争,能合而调之,虚与实邻,知决而通之,左右不调,把而行之,明于逆顺,乃知可治,阴阳不奇,故知起时,审于本末,察其寒热,得邪所在,万刺不殆,知官九针,刺道毕矣。明于五输,徐疾所在,屈伸出入,皆有条理,言阴与阳,合于五行,五脏六腑,亦有所藏,四时八风,尽有阴阳,各得其位,合于明堂,各处色部,五脏六腑,察其所痛,左右上下,知其寒温,何经所在,审皮肤之寒温滑涩,知其所苦,膈有上下,知其气所在。先得其道,稀而踈之,稍深以留,故能徐入之。大热在上,推而下之,从下上者,引而去之,视前痛者,常先取之。大寒在外,留而补之,入于中者,从合泻之。针所不为,灸之所宜,上气不足,推而扬之,下气不足,积而从之,阴阳皆虚,火自当之,厥而寒甚,骨廉陷下,寒过于膝,下陵三里,阴络所过,得之留止,寒入于中,推而行之,经陷下者,火则当之,结络坚紧,火所治之。不知所苦,两蹻之下,男阴女阳,良工所禁,针论毕矣。
本文来自“重庆立新七针”

留下评论

鲁ICP备13001525号-2